读<道德经>——我的清廉认识观
(东吴人寿宿州中支 尚艳)
我从事保险工作的所在地--安徽省宿州市,是个新兴三线城市,座落在富饶美丽、平坦无垠的淮北平原上,阡陌纵横,拥有汴河、浍河、涡河等几条古老的内流河,在宿州城正南约40公里处有一条东西流向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河流——涡河。这条古老的河曾盈育出华夏文明史上一部精典著作《道德经》,产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。喜爱读书的我,不仅拜读了《道德经》,而且有机会去了涡阳老子故地参观悟道。
早在2000多年前,古人就用道德的观点来解读清廉,印象颇深。古为今用,取其精华,用《道德经》的廉政思想,打造清廉金融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学习意义和启示,二者具有跨越时空的相通性,值得我们学习借鉴——
以人为本,爱民治国,求真务实,不胡折腾
其一:《道德经》第三章: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意思是不标榜稀有的珍宝,百姓就不会起窃盗之心。不炫耀各种会让百姓起欲贪之事物,人心就不会混乱。所以有道的圣人其施政的重点会在:让百姓能虚心学习、常怀感恩心,让百姓内心富有,腹饱、身康、心安。教导百姓淡化自我、不凶悍,但要有骨气、有道骨。常引领百姓返璞归真,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、长养欲望欲贪。使那些喜欢世智辩聪、喜好耍心机的人,能起惭愧心而不敢胡作非为。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,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。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,思想质朴,没有奢侈的物欲。老子′所说的无为,就是不乱为、不妄为、不非为。
所以,它带给我们保险人的启示之一,破除贪婪的枷锁。世界上美好东西数不胜数,我们总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,人不能没有欲望,没有欲望,缺乏前进的动力,但不能有贪欲,贪欲是无底洞,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麻烦。我们保险人要质朴纯正,内心澄明,要懂得如何控制欲望,不奢求过多的财富,不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,我们才能从欲念无底的深渊中得到释放,才能更好的诠释“无欲则刚”的内涵。
不乱为,不妄为。做为保险人,做决策,搞策划,推行营销,要达到”为无为“境界,一是做到不乱为,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,都是踏踏实实以客户为中心,要“清净无为”,不要妄为,开展的保险营销绝对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红线;不能承诺的事情,坚决不去胡言”乱为“,不拍脑袋决策,不意气感情用事,否则,会给国家、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带来损失。
利万物而不争,心忧天下,心系黎民
其二:《道德经》第十章:生而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意思是指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成为万物之首而不对其加以主宰;做许多利益别人的事情,心中没有任何傲慢;能长养万物,但又不去主宰,这才是奥妙深邃的德行。
因此,这句话给予我们保险人的启示,清正廉洁,不贪不占。我们保险人绝对不能利用职务之便,工作之机,公器私用,将国家和公司的钱财以巧立名目的方式,贪污受贿,据为己有,纳入私囊。“生而不有、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是我们保险人应有的最好的思想境界。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,方便、及时、安全服务于他们。这是我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。
少私寡欲,知足知止,清廉自律,克己奉公
其三: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六章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意思是没有什么祸患比不知足更大,没有什么过错比贪得无厌更大。大至国家,小至个人,贪得无厌、不知足侵略谈人,必然会招来不好的报应。因此,我们保险人学会知足,懂得知足,感到知足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幸福。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培训,通过工作和生活的磨练,练就豁达胸怀,不过分追求地位和财富,使自己正能量不断提升。知足与寡欲是不可分割的,因此,老子提出“知足常乐”对于我们保险人来讲是一剂清醒的良药,告诫我们保险人不能贪图非分之想,要守住政治、道德、经济的底线,唯有此才能做到风清气正,锻造出一支廉洁的东吴保险人。
老子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,用之于治国安民,自然形成“应天顺民”的行为,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“无为而治”。他崇尚本真,强调见素抱朴,淳朴民风,希望执掌国家政权的侯王能守“清净”、“无为”之道,不要妄加干扰百姓正常生活,让万物自然生化,天下将自然安定。
总之,老子的廉政思想博大精深,是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,至今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,不断给人以启示。《道德经》提出的“不可见欲”、”生而不有“、“知足常乐”等思想,强调个人修为,減少私心杂念,节制个人欲望,懂得知足常足等,既具有现实意义,又对于我们弘扬清廉文化起到很大的启示作用。
以史为镜,可以正衣冠,学习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精华,并加以正确传承,也符合党中央提出的“坚持以人为本”的思想,只要我们坚持推行下去,廉洁自律,因地因时制宜,求真务实,实实在在扑下身去为百姓谋利益,同时结合进一步加强公司防腐败体系建设,一定能够使公司干部清正,公司组织清廉,公司政策清明,从而走出特色的廉政新路子。
专业客服为您解疑答惑